白雪飚 | 可控与不可控
五月的北京,风和日丽的午后,我没有去球场沐浴春风,反而呆坐在工作室里,清茶一杯、几许惆怅,只因那永远也订不到的球位……
正值百无聊赖之际,北京著名业余高尔夫赛事主持人刘金兄弟风风火火地冲进了我的工作室。来不及客套寒暄,他就用他那金属般的男高音和机关枪一样的语速,向我痛诉了刚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惨遭遇”。
原来,就在北京顺义的球场暂停营业前的最后一天,他和三位朋友相约黑骑士打球并娱乐一下8421的小游戏!前九洞,刘金打出了37杆的佳绩,和搭档小凯同学顺风顺水,取得了财务数据上的大幅领先。转场第10洞开球前,对手二人提出了加倍。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加倍的影响,刘金在第10洞先是错失了12英尺的小鸟推,紧跟着又丢掉了2.5英尺保帕推;几乎到手的胜利却变成了本洞打平,此刻的刘金,心中虽有些波澜起伏,倒还没有失去耐心和理性。
第11洞是个过水三杆洞,小凯先开球,结果击球直接落水。上一洞的不顺加上搭档的不给力,刘金心里开始起急,不免心中埋怨队友在关键时刻掉链子,随后便给自己下达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这洞一定要抓鸟!一定要把同伴丢掉的分数补回来!结果事与愿违,他居然打出了一记匪夷所思的相克球,也落入水中。后面……就不用详述了、你懂的。
听完了刘金的诉苦,我还挺佩服他的责任担当,但这种责任担当用错了时间,也用错了地方。他越是念念不忘上一洞的失误和队友的失常、越是一门心思的想打鸟,就越容易出错。那么,问题出在哪呢?
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迪特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物的看法所困扰。”这句话虽然带有强烈的唯心主义色彩,但在心理学上却十分有借鉴意义。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阿尔波特创立的理性情绪疗法,其基本理论又称情绪ABC理论。其中,A(activating Event)即诱发性事件;B(belief)即人们对诱发事件形成的认知;C(consequence)即由人们的认知而引发的情绪和行为后果。借助这一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不可控因素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引发负性情绪的诱发性事件。当球员过多关注这一事件时,就会对其产生强烈认知,而这种认知往往是负面的。而随之而来的,便是越发加深的负性情绪和不当行为。过多关注不可控因素,不仅仅会干扰球员正常的注意力,往往还会使球员负性情绪加深,甚至产生无助感,严重影响其自信心。
所谓不可控的因素,就是那些不以球员意志而产生变化的东西。它可以是一种固定的状态,比如当天的天气、场地条件,果岭的快慢;也可以是一种事件,比如球场上人特别多严重的压组、已经发生或未发生的比赛结果、对手或队友神亦或猪一样的状态表现、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可控的因素,即那些对事件能够产生影响的东西。短期来看包括:击球前的准备流程、决定策略以及打球过程中的自我对话等;长期来看还包括:专业体能,营养保障,训练计划的过程目标管理等。
在高尔夫心理学中,最核心的逻辑之一,就是让球员分清哪些是可控的因素,哪些是不可控的因素。对于可控的因素,球员应当重点关注,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其准备好、做到位;而对于不可控的因素,不论它们是始终存在还是偶然出现,球员都应当能够迅速识别,并掌握应对它们的心理技能。
当不可控的因素出现时,球员的本能反应就是焦虑和紧张,甚至产生厌恶和愤怒情绪,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一名受过良好心理训练的球员,他能够很快识别到这个因素不可控的属性,采取接纳或忽视的态度,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不受到过多干扰。然后,他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可控的部分,比如聚焦呼吸、进行良好的自我对话、针对下面要打的一杆回忆过往成功经历的感知、认真地去“下载”运动知觉记忆、专注完成击球流程等等。这些过程都是球员百分之百可以控制的,这才是优秀的球员所应当时刻关注并努力做好的环节。
回到刘金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他把太多注意力放到了不可控的因素上。比如:上一洞已经错失的致胜推杆、已经出现的加倍和平洞、搭档的发挥失常,以及自己控制不了的小鸟球。诸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已经侵占了他的注意力,从而严重干扰了必要的准备流程。在这种心理状况下想要打出好球,不能说完全不可能,但是概率着实太低了。
五月的帝都,美食与球位依旧那么遥不可及……可是仔细想一下,这些不都是我们人生中的不可控的因素吗?我们不但要能识别球场上的不可控因素,也应该能够推及到生活乃至人生里识别它,并淡然处之!与其长吁短叹、怨天尤人,不如静下心来,珍惜这难得的休赛期,在家中锻炼身体,提高基础体能;多做扭转度训练,提高专业体能,正如另一位专栏作家张剑虹所言:做一名跑步机上的球手。